经过持续不断的田野调查攻坚和室内资料整理,秭归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多项重要成果。其中,山寨遗址是本次普查的重要新发现之一。这类遗址一般位于险峻要冲,保存有寨墙、壕沟等防御性建筑遗存,是在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和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的聚落。
本次普查共发现余王寨、石寨子、白家寨、太平寨、聂家寨、杜家寨、城上、向王寨、凤凰寨、寨洞、刘家岩岩屋、穿洞子寨等12处山寨遗址,分布于辖区内水田坝、归州、屈原、磨坪、两河口、郭家坝等乡镇(详见秭归县山寨遗址分布示意图)。根据调查情况和初步整理,可将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:一是依山建寨,二是凭险修寨,三是据洞为寨。
图丨秭归县山寨遗址分布示意图
展开剩余90%依山建寨
依山建寨是指将山寨建造于山顶,凭借山势高度利于守卫的防御性工事,最大特点是占据制高点。包括余王寨、杜家寨、石寨子、聂家寨、白家寨、太平寨等遗址。
余王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郭家坝镇庙垭村十三组41号附近的高山平缓地带。现有简易公路可直达壕沟处,原登寨山径奇险无比,因常年无人行走已荒废。现场调查显示:寨址东南部残留一道壕沟,人工开挖痕迹明显,长约70米,宽8—10米,残深2—4米不等。南部石岩处还发现一处石窟造像,窟宽40厘米,高70厘米,深40厘米,上部有线纹阴刻,窟内原有石像已毁。据镇文化干事寇志伦提供的资料记载:路绝处高筑一寨,寨周五里,四周片石垒就寨墙,备有滚木礌石,易守难攻。寨中原有聚义厅、校兵场、营房、营缮房等建筑,今存寨墙遗存。因该寨址涉及范围较广,加之进山道路发生变化,未做进一步调查。
图丨余王寨遗址全景
杜家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归州镇白果园村四组杜家寨一带。平面近似三角形,北窄南宽。东部石砌寨墙保存较好,共12层,每层厚25—30厘米,残高3.2米,长约30米。南部可见一道南北向石砌基础,最宽处达3.2米,其上残留厚约30厘米的土墙。西部基础未见明显遗存,但据72岁的向导乔长海介绍原亦有石基。此山寨位置为周边区域制高点,素有“一寨可观七十二寨”之称。
图丨杜家寨遗址寨墙局部
石寨子遗址
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永吉村十组石寨垭。寨址总体呈方形,残存多段寨墙。南部寨墙可见两侧用石砌、中间填筑夯土石块的结构,墙宽1.2米,残高50厘米。东部转角处残存4层石块垒砌基础,用于填平低洼地势。此平台中间散落石块,疑为另一处石砌基础。寨内草木丛生,通行困难。
图丨石寨子遗址南部寨墙局部
聂家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兴合村六组聂家寨(又名余家寨)。总体呈不规则长方形,分上下两个台地:西南台地较高,面积较小;东北台地较低,面积相对较大;两台地间隔石坎大部分倒塌。所见寨墙均用石头垒砌,石块规格一般高40厘米、宽40厘米、厚30厘米。东南部寨墙南段保存较好,残高2.5米,宽0.9—1米,残长15米。西北部寨墙西段残存一段,残高1.2米,宽0.9—1米(局部宽2—3米),残长22米。
图丨聂家寨遗址局部寨墙
白家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兴合村四组白家寨。寨墙依山势填平低洼地带而建,全为石砌。保存最好的是北段寨墙,长30米,残高3.5米,宽1.1米。其余三边均有明显寨墙基础:西边基址明显高于东部;南边较短,初步观测应有入口;东边呈弧形。
图丨白家寨遗址寨墙局部
太平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兴合村四组太平寨,地处通往白家寨的路途中,推测为白家寨的哨寨。平面类似鱼形。南部寨墙用石头错缝垒砌,残高0.5—6米不等;北部寨墙残高1—3米不等;西部寨墙几近消失;东部借较高地势为屏障。后期耕种破坏严重,未测得寨墙宽度。
图丨太平寨遗址全景
凭险修寨
凭险修寨是指凭借陡峭险峻地势修筑山寨。包括向王寨、城上、凤凰寨等遗址。
向王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屈原镇仙女坪村三组向王寨。由北向南依次有水井、房屋基址、碑刻及石寨墙等遗迹。
水井:利用山间凹地稍加修整蓄水,井盖、砌筑石料清晰可见,调查时井内尚有较多清水,外围2米处有倒塌土墙痕迹,推测原有墙体建筑。
房屋基址:为遗址内位置最高点。台地长5.6米,宽4.4米,地坪经明显处理,散落较多灰陶瓦片、石块、土坯砖及一块青灰色薄砖,局部有石砌台阶可上。
碑刻:位于房屋基址南下方。发现有三通石碑:1号碑:千佛名经碑,同治三年(1864)中元后五日立,高115厘米,宽68厘米,厚6厘米,完整。2号碑:福地瑯嬛碑,同治三年(1864)七月立,有碑座,高139厘米,宽65厘米,厚6厘米,完整。3号碑:李公正神碑,咸丰十年(1860年)八月立,高108厘米,宽58厘米,厚7厘米,已破损成多块。另发现有石磨盘。
石寨墙:位于相对远离碑刻的山寨边缘凹陷处,长5米,宽1米,高3米。
图丨向王寨遗址全景
城上遗址
位于秭归县两河口镇白庙岭村一组城上。分前城、后城两部分。据《归州志》记载,周边还有“营盘”(安营扎寨处)、“头道卡子、二道卡子”(据险设关处)、“教场坝”(操练军队处)、“对骂场”(与清军对垒处)等活动区域,因范围过广未一一考证。
该遗址为土筑墙体,保存状况极差,加之植被茂密破坏严重,未发现完好墙体。普查队沿城墙内侧简易公路踏勘约2千米,并在前城入口处查看,总体印象是据险筑寨,凭险固守。据镇文化干事屈智介绍,曾有人在此地捡到箭镞等兵器,遗憾本次未采集到。
图丨城上遗址后城局部
凤凰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归州镇万古寺村一组凤凰寨寨尖。据当地村民屈兵介绍,此寨与李来亨抗清活动有关,是其位于香溪河岸的重要据点和前哨基地。寨子平面呈三角形。东南边至今保留有干打垒寨墙约50米,残高50—130厘米,厚约50厘米。东北为制高点,西南略低。东、北两面均利用陡峭山壁作为天然屏障,易守难攻。西南边残留部分石砌墙基。仅南、西两边地势较缓,推测为进入寨内的常规通道。寨内现种植较多柑橘树。
图丨凤凰寨遗址全景
据洞为寨
据洞为寨是指利用天然岩洞建造山寨。包括寨洞、刘家岩岩屋、穿洞子寨等遗址。
寨洞遗址
位于秭归县磨坪乡三墩岩村三组铁炉嘴寨洞,距大垭垂直距离2千米。周边山势陡峭,林木杂棘丛生。门厅面积约90平方米,洞内有支洞,下行有水源。洞口残存两道墙体:外侧为石砌墙,长10米,厚1.1米,残高1.8米,中间有宽2米的入口;内侧北部残留一段土墙,残长3米,残高1.5米,宽0.3米,墙中含较多石块。
图丨寨洞遗址入口处
刘家岩岩屋
位于秭归县磨坪乡银坪村三组刘家岩。附近偏南有文物点刘家岩栈道,隔升坪河与天井水电站发电厂房相望。通往银坪村的山间便道经洞口前。岩屋洞口宽8米,洞内后宽9米,最宽处13米,进深16米。
图丨刘家岩岩屋内的夯土墙
发现遗迹包括:洞口石墙基础、洞内残存土墙、洞内北部台地及堡坎等。
洞口石墙基础两道,外侧基础厚1米,长8米,残高0.3米;内侧基础厚1米,残长2米,残高20厘米,所用石块体量不大,不甚规整。洞内残存土墙走向大体与洞口一致,残长9米,宽40厘米,残高80米。部分墙体断面可见夯窝。
洞内北部台地利用自然石壁与石块垒墙相结合的方式砌筑,形成两层堡坎,局部已垮塌。
穿洞子寨遗址
位于秭归县屈原镇北峰村一组穿洞子附近。北部可远眺兴山县黄家河,东部接夷陵区大老岭,属三县交界地。现存若干段青石垒砌寨墙,顺山峰峭壁由南向北蜿蜒盘旋,宽2—5米,总长约400米,向上斜抵穿洞。穿洞长10米,宽4米。北部另有一孔洞,故名“穿洞”,可瞭望远方。墙下即为陡峭悬崖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。
图丨穿洞子寨遗址地貌(中间山体穿孔处)
关于山寨的使用年代
推断这批山寨的使用时间,主要参考以下材料:
1.向王寨发现的三块石碑,纪年分别为清咸丰十年(1860年)、同治三年(1864年)。
2.光绪二十七年《归州志》卷十二《营缮志》载:“余王寨州东九十里,路奇险,姚、黄党余姓分驻处也”。卷十三《山水志一》载:“……顺治中流寇李来亨之党姚黄……”,间接证明余王寨遗址时代约为清顺治中期前后。
3.光绪二十七年《归州志》卷十二《营缮志》载:“一曰头到卡州南七十五里路奇险顺治初贼党姚黄驻此以御官军……一名中堡寨一曰营盘岭州西南七十五里亦姚黄分驻处也”,所记地名均在城上遗址附近,应与城上遗址有一定关联。
4.光绪二十七年《归州志》卷十一《武备志》载:“明崇祯十三年二月郑崇俭大破张献忠于陕西太平县之玛瑙山,献忠走归州”。
5.1991年《秭归县志》相关记述:1634年,张献忠部攻归州;1646年,李来享、高必正克归州;1647年,张献忠部将姚天动、黄龙率众十万(号称姚黄十三家),在归州长城山扎寨抗清反地主;1797年、1799年,白莲教领袖王聪儿两度攻克归州。
综上分析,这批山寨的使用时间大体在明末至清代。其兴废关联李来享攻克归州、姚天动黄龙扎寨长城山、白莲教活动等重大历史事件,是明末清初地方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,对研究该时期的社会动荡、地方治理与族群互动具有重要价值。
来源:湖北文物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世家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