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前线的崩溃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持。今年夏季,乌军全面陷入危机,许多部队已有八个月未获增援,士气低落,士兵厌战情绪普遍蔓延。
俄军的大规模夏季攻势进一步加剧了乌军的困境。他们在哈尔科夫、苏梅、波克罗夫斯克等多条战线同时展开高强度进攻,动用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和制导炸弹,瘫痪乌军后方。前线指挥官的绝望已经溢于言表。乌军第93机械化旅旅长在接受采访时直言,部队在顿涅茨克前线身心俱疲,普遍觉得这场仗“已经结束了”。
近期,南顿方向乌军防线遭遇重创。俄军第29集团军下属的第36摩步旅突然袭击,成功渡过莫克里亚利河,接连攻占了皮杜布纳、托尔斯泰、米尔涅三个互为支撑的村庄。这次快速崩溃并非偶然,尽管第36摩步旅并非俄军精锐,但他们来自苦寒之地,作战作风悍勇,这种打法瓦解了乌军的心理防线。乌军在该区域的防线岌岌可危,增援部队也明白去了就是白送。这种避战心理比武器短缺更致命,反映出乌军内部深层次的意志危机。
讽刺的是,乌军第37陆战旅在网上通报“消灭俄军175人、摧毁10件装备”的战果,与前线残酷现实形成鲜明对比。南顿的战术崩溃是整个乌克兰前线绝望情绪的一个缩影。
前线部队的绝望首先来自补给的极端匮乏。第93旅等部队已八个月没有增援,日常补给依赖改装的无人机,每次运送仅10公斤物资,飞行12至15公里。这些脆弱的补给线极易被俄军的新技术击落,使得前线士兵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。乌军阵地上常出现两名士兵对抗俄军十余人冲锋的情况,兵力悬殊。
为应对兵力短缺,乌克兰政府将征兵年龄下调至18岁,并允许60岁以上男性服役,大学生也被强制征召。这些未经训练的新兵部队被推上前线后,甚至出现了集体逃亡乃至“原地解散”的情况,暴露了人力资源枯竭及征兵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。投降的乌克兰士兵控诉军官克扣抚恤金,“自己人比敌人更可怕”,这种信任危机进一步瓦解了军队凝聚力。
当士兵在前线苦苦支撑时,基辅的政治风暴也在加速。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命令削弱国家反腐机构的独立性,此举引发了大规模抗议。抗议者打出“英雄在监狱,叛徒在办公室”的标语,矛头直指政府,表明乌克兰内部政治稳定受到严重侵蚀,领导层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。
外部盟友的耐心也接近极限。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俄乌停火提议期限缩短,并威胁对俄出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。特朗普的表态既是对乌克兰的施压,也暴露了美国对这场战争的不耐烦。泽连斯基虽然对外表示欢迎,但也承认“我们非常艰难”,显示出乌克兰的被动地位。
更有传闻称美英代表与乌克兰高层秘密会晤,讨论替换总统的可能性。俄罗斯可能获得朝鲜数万士兵及更多武器的外部增援,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军事压力。乌克兰在军事上多线崩溃的风险不断升级,内部政治稳定受到严重侵蚀,西方盟友的耐心和援助也接近极限,整个国家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乌克兰的危机超越了单一的军事失利范畴,是由前线“意志崩塌”与后方“信任瓦解”共同引发的系统性崩溃。当“没人想打仗了”成为前线普遍的心声,这已不再是简单的抱怨,而是来自战争前沿的警报,预示着整个国家机器在重压下濒临解体。乌克兰民众厌战情绪高涨,兵役制度采取“抓壮丁”模式,新兵训练不足、士气低落,军中腐败也瓦解了军队凝聚力。
俄军调整战术,多点穿插、远程打击与地面协同,并掌握了针对乌军无人机的新技术。俄军仍有大量兵力和装甲载具未投入战场,保持着战略优势。西方对乌援助已显疲态,有乌克兰官员坦言其他国家“已经厌倦了援助我们”。美国对战争的耐心正在消磨。这场冲突再次印证,将一国命运捆绑于地缘政治的棋盘之上,最终只会沦为被消耗的棋子。真正的出路不在于更多的武器或更坚决的口号,但对于早已失去力量的乌克兰而言,回归理性和平或许已是一种奢望。
配资世家股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